【南科大优秀教师系列报道】“年度教授”何佳清和他教书育人的“三块板”理论

2018-09-18

        2018年南科大教师节表彰中,首次设立了“年度教授奖”,理学院副院长、物理系主任何佳清教授摘得这一殊荣。教师节当天,我们采访何佳清老师,在他的办公室邂逅了一群手捧鲜花的学生。同学们说,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想把最美的鲜花与最真诚的祝福,送给最敬爱的老师,以此感谢何老师一直以来的关怀与教导。对于何佳清而言,在教育生涯之中,收获的不仅是眼前这满怀爱戴与感恩的桃李芬芳,更有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入思考。


教师节的礼物


        何佳清说,年度教授奖,是一种褒扬,更是一种激励。获得这个奖,让他又一次认真思考教授之职到底为何?他认为,教授者,第一为教,也就是给学生上课,传播专业知识,帮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第二为授,就是要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授人以“渔”,具体到南科大的学生培养上就是在指导科研中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系统的技能和创新的思想。他同时认为,科研也是教授的重要职责,教授有责任通过科学研究,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人类的认知体系,这是教授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说起科研,何佳清绝对算得上成就卓越。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透射电子显微学、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能与结构关联性、以及热电材料与器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迄今已在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70多篇,所有论文被SCI期刊引用近9000余次。先后受邀在美国材料学会(MRS)、国际热电大会(ICT)等多个重要国际大型会议作邀请报告20多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深圳市“孔雀团队”带头人等奖励和荣誉。


        相比这些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作为一名南科大教授,何老师更愿意与我们分享他教书育人中的思考和心得。采访过程中,他的“三块板”育人理论也渐渐向我们清晰地呈现出来,立体形象地展示这位年度最佳教授的教育思考。


突破“天花板” 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己


        对于大学学习,何佳清十分强调兴趣导向。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阶段必须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才能产生持续不断的激情与克服各种困难的动力,在学术之路上不断突破自己,走得更远。


        说起这个话题,何佳清饶有兴致地提及物理系毕业生陆强声,这位去年从南科大毕业现在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PHD的学生。何佳清回忆,陆强声并不算“天分”特别高的孩子,当初自己在陕西招生组面试的时候看中这个学生。尽管他的高考成绩以及“631”分数都是刚刚压线,但他对物理有着疯狂的痴迷。来到南科大之后,他凭借着一股子对物理知识的狂热和钻研劲儿,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疯狂地做实验,甚至为了研究透一个问题不惜通宵达旦。最终,GPA成绩不算出众的他,却在同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顶级期刊《物理学评论快报》发表论文,成为我校本科生中在此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人。论文所有ARPES实验结果均为陆强声在刘畅教授的指导下独立获取,其中在600 K高温下的ARPES测量在业界并不多见,陆强声在实验过程中克服了一系列的仪器稳定性问题,显示了他强大的仪器操作能力。他还领导过一个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在内的小组,成功调试南京大学购置的一台激光ARPES仪器,受到南京大学教授和学生的好评,显示了南科大学子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爱一行才能干一行,干一行就要专一行。何佳清认为,只有感兴趣,肯钻研,不断挑战自己能力的“天花板”,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取得新的进步。


何佳清讲述育人心得


不设“挡板” 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何佳清认为,改革与创新是南科大从诞生之日起就根植于骨血之中的基因,在人才培养方面亦是如此。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以教育创新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每一位南科大教师都使命在肩,任务艰巨。


        说起创新,何佳清讲了一个段子:历史老师提问,“谁打响了黄花岗起义的第一枪?”同学们都能作答,是黄兴,再问“谁打响了黄花岗起义的第二枪?”集体哑然,正确答案是还是“黄兴”,因为他连开了三枪。听了这个段子,笔者笑了,但何佳清没笑,他的表情严肃:“这正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盛行灌输的模式,应试中奉行标准答案,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自由想象和创新的能力。再加上教育的附加值太多,功利性太强,或许‘钱学森之问’的症结就在于此。而南科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师级的学生,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今年秋季学期研讨会召开之后,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步子更大了。”


        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在于人的认知动机,具体而言,就是好奇心、求知欲和发散性思维。何佳清在教学中十分珍惜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想方设法破除思维的限制,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互动培养发散性思维。何佳清解释说,发散性思维是测定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我设置的考题经常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们可以任意发挥,只要自成其说,思路越开阔,就越能拿高分。”


        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方式,无标准答案的考题,让学生们的思维不设“挡板”,无拘无束,也让他们未来的学术之路,越走越宽。


指导学生做试验


补齐“短板” 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


        何佳清认为,通过基于高考的“631”录取模式,南科大选拔了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成绩优秀的学子入学就读。总体而言,南科大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高,思维的开拓程度、学习的自觉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错。但不可否认,同学们中间确实也存在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更为需要导师的引导。


        这就像木桶效应,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特别短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教育也是同理。孔子说“有教无类”,也是这个意思,教育原本就应该一视同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何佳清带过的学生中不乏佼佼者,天才少年王嘉乐,13岁考入南科大,第一年便获学校一等奖学金,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仅3年半时间就完成了本科学习任务,提前毕业赴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阳光女孩通晓,跟着何老师学习物理专业知识,加入导师课题组、大三时担任何老师《先进电子显微学》课程的助教,得到了很好的科研训练,并取得了作为本科生难能可贵的科研成果,毕业后在加州理工学院深造期间,她所表现出的具有南科大特质的宽泛视野和创新素质得到了众多老师的极力认可。


        “教一个好学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教一个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却往往需要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有的老师对于教问题学生有畏难情绪,但是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情,这是为人师者的责任。”何佳清说,“让一个问题学生顺利毕业,最终取得和其他同学们同样的成绩,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走出大学、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这看起来是很稀松平常。但这背后,可能只有学生本人、老师自己和家长们才知道,我们一同付出过多少努力。”


        “年轻人是最有可塑性的,好好引导,必然成就可造之材。”何佳清举了一个例子。此前他带过的一个学生,高考时成绩非常不错,是当年南科大该地区招录考生中的第一名。但是进入大学以后,从父母的高压管控之中一下子脱离出来,他开始放纵自己,迷上了打游戏而不可自拔,逃课、玩失踪,发短信不回,打电话不接,家长着急、老师揪心。作为他物理专业的学术导师,何佳清为这位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了一套改造计划,经常性地与他谈心,了解过问他的学习与生活,并在科研助理旁边设置专座,每天专人值守陪伴他从阅读小说开始,逐渐克服游戏心瘾,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慢慢地,他从终日沉迷游戏到每天十多个小时,到五六个小时、到一两个小时、直至最后彻底戒除游戏,他开始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从南科大顺利毕业之后,他开始选择了就业,在社会上经历了一年摸爬滚打之后,产生了回炉重塑的渴望,在何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考取了研究生继续攻读他喜爱的物理专业。


        “从把他招到南科大,到帮他一点一点地克服心瘾,再到手把手教他怎么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怎么做科研,直至最后顺利毕业,现在他走上了一条理想的求学路,我看着他经历磨难,看着他成长,深知每一步其实并不容易。”


        学生不易,老师更不易。作为导师,何佳清对学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除了在学业上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他还特别关心这群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他甚至学会了心理辅导,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何佳清认为,大学阶段除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有了积极良好的心态,学习的问题迎刃而解,未来的路也就走得更稳。在众多同学们心中,何佳清不仅是科研成绩卓越的大师,更是身边亦师亦友的难得良师。


指导研究生做科研论文


        访谈结束后,一名研究生前来找何老师探讨科研论文的一些问题,何佳清随即投入了与学生的探讨当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南科大,像何佳清这样的学术大咖,不仅不乏其众,而且就在每一位同学们身边,触手可及,随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与同学们侃侃交心,真可谓学生之福、教育之福。


 


采访:刘卉 童小晋


文字:刘卉


图片:张晓燕


主图设计:丘妍


上一篇 下一篇:树榜样,重学习,强素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