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通晓
院系:物理系
去向: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
阳光女孩通晓
加州理工学院寄给通晓的录取通知书
近日,我系物理系首届本科毕业生通晓被世界顶级名校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 Caltech)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这位21岁的辽宁女孩将于今年9月远赴美国,到这所仅有2100多名学生,历史上有33人获得34次诺贝尔奖,被誉为美国乃至世界最顶尖的科技理工类高校攻读材料系博士学位。据了解,加州理工学院2014年录取的中国学生只有10人,其中本科生6人,博士生仅4 人。
“加州理工学院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这次我非常幸运能够如愿以偿,期待在大洋彼岸温暖的加州开始我崭新的人生旅程。”坐在面前的这位爱 笑的姑娘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据说她阳光的个性为她赢得了不少的粉丝。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时而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时而凝神沉思,字斟句酌。她用“乐疯了”来形容父母得知她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后的反应,用“感恩”来形容自己对导师和同学的感谢,用“10年后回南科大当教授”的自我期许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与向往。
导师一对一指导,做科研当助教
通晓,2011年之前还是辽宁省普兰店市第 二中学一名高中生。2011年3月作为首届学生进入南方科技大学,2013年3月通过自主选择专业进入物理系学习,2015年1月顺利毕业。“我很早就确 定了自己要以科研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所以这几年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包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加入导师课题组锻炼科研能力,帮助老师做课程助教,提高自 己的英语水平等等。”通晓说,自己不是从哪个时间段开始刻意为申请某个学校做了什么准备,而是在大学里一步步充实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自己感兴趣 的事情努力做到最好。“人生最奢侈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可以以此为生。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去尝试一下这件人生最奢侈的事情。”通晓笑着说。
通晓和导师何佳清教授的正式见面是在2013年3月物理系的师生见面会上。当时升入大三的第一届学生中有11名学生选择了物理专业,为了促进师生交流,在学 生选择完专业后的开学第一周,物理系16名教授自掏腰包请学生吃Pizza,在物理系办公室举办了一次小型而隆重的见面仪式。何佳清教授笑言:“当时教授 多学生少,教授们必须亲自出马‘抢’学生呀。”在那天的见面会上,通晓给何佳清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主动找到我交流,了解我的专业研究方向,表现出了 浓厚的兴趣。”何佳清教授说,“见面会后她第二天就来我办公室,要求加入我的课题组。但是当时我对她还不熟悉,不清楚她的能力,我就给了她一些学术论文, 让她先自己阅读。”何佳清教授以此来测试通晓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水平,也是试探她是否真的对这个专业方向有兴趣和想法。“让我有点惊讶的是,通晓很快就读完 了论文,在讨论中还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非常难得。”从这时开始,何佳清教授每周五空出整个下午的时间,和通晓单独讨论每周的学术论文。“很感激何教授对 我单独的辅导,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在享受一个很奢侈的资源,很感恩,也很珍惜,我的中学同学都很羡慕我在南科大的生活。”通晓微笑着说。
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后,作为大三本科生的通晓受邀担任何佳清教授《先进电子显微学》课程的助教。“这本是一门对研究生开的课程,助教一般都要博士生担任,但是我觉得通晓的能力完全胜任得了这项工作,实践证明我是对的。”何佳清教授说。
何佳清教授指导通晓做科研
除了何佳清教授以外,通晓还在研究工作中接触到课题组的另外两名博士后、两名工程师和两名研究助理,他们毕业自美国或国内一流高校。“进入课题组之后,我得到的指导不仅仅是何教授给我的,还有几位比我年长的、科研能力更强的博士后、工程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通晓说,课题组每周六开组会,每人都要用英文报告本周的工作和下周计划,整个课题组的氛围,每个人对科研的态度和钻研精神,尤其是何佳清教授对科学的热爱、奋进深深地感染了她。“接触到优秀的人,是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人的前提条件。除了受到专业知识的指导,他们在科研中展现的品质和魅力,深深感染了我。”
何佳清教授介绍,通晓 在每次组会中,总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深入,充分体现了她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事实上,通晓在加入何佳清课题组这两年间,已经联合完成两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已经发表,一篇待发表。去年8月份发表在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论文,通晓是第六作者,她从2013年5月份起主导该课题的声子散射理论计算工作。
在何佳清教授眼中,通晓是个懂得劳逸结合、有“悟性”的学生,他认为:“通晓已经受到了很好的科研训练并且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加上她身上具有的创新素质,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所希望录取的学生。”
出色的领导力,自办媒体工作室。
通晓绝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她的业余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在大学四年里,通晓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获得奖学金,作为队长带队参加2012年 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大赛并获得银牌,毕业论文也被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但是在同学眼中,通晓也是一位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校园文化活动的热心参与者。她最为同学们熟悉的身份,是南科大学生组织《铮锋》媒体工作室的创始人。
2012年,在美国参加iGem决赛的通晓错过 了第一届学生会的筹备和竞选,小学担任校大队长、中学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的她,决定筹建一个独立媒体来对学生会进行舆论监督。工作室的名字定为《铮锋》,分为杂志组和视频组,她把杂志定位为全新的、独立的、学生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收集各方面的声音进行深度报道、成为在学生当中有影响力的言论阵地。
确定了工作室定位后,通晓咨询了校内一些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学弟学妹,很快就出了第一期杂志。《铮锋》成为南科大第一本由学生创办的刊物,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我负责策划了杂志的定位、风格、主题和发行,组织了一批人,很高兴有那么多人和我一起实现这个想法。这是我在南科大觉得 很幸福的事,自己的一个想法能得到老师的鼓励,能得到同学的帮助,最后出来成果。”通晓微笑地说。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通晓的社交能力,开阔了她的视野,体现出她不俗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加州理工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领导力(leadership),我想这也许这也是他们看中我的原因之一吧。”通晓若有所思地说。
通晓在书院前
申请过程也有甜酸苦辣
作为南科大第一届毕业生,通晓坦言,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心里也很惶恐,因为不 知道国外学校对南科大的了解和认可程度,不知道把自己放在全球的评估体系中处在哪个水平层次,不知道应该申请怎样的学校怎样的专业。“很荣幸得到了许多师 长慷慨的帮助和推荐。我得到了2位院士和1位教授为我写推荐信。朱宝亭教授原来在美国当过大学的招生官,我得知这一信息后,在没有预约的情况就去了他办公 室,他很热情地帮助了我,给了我很多建议,让我受益良多。”通晓说:“之前我去美国参加iGem比赛,让我觉得美国牛校也不是那么遥远,只要努力还是可以 达到的。”
通晓认为,南科大的英语教学和导师制对她申请海外高校帮助很大。在通晓看来,校园里自然而然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她对出国学习毫无压 力,专业导师何佳清教授和生活导师戴俊峰教授对她的指导和帮助更是让她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心。“我们都是过来人,我们也曾经申请海外的学校,也曾经在海外 学习生活过。我们把自己了解到的大学情况告诉学生,告诉他们如何在那里学习、科研、生活。”何佳清教授说。
“南科大的教授都很好,不管是不是自己导师,只要去找他们,他们都会很热情帮助我。虽然我没去过加州理工学院,但听教授们介绍了不少,现在一点也不紧张。”通晓笑着说。
除了加州理工学院,通晓还收到另外三所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她选择了加州理工学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南科大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氛围很像,都是小规模精英化教育,她有信心很快适应加州理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通晓介绍,在申请过程中,第一届学生团结一致,他们都为其他同学获得更好的录取通知书而高兴,更为南科大获得认可而高兴。“有同学收到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录 取通知书,上面写着一句话:很高兴你是我们录取到的第一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通晓说,因为这句话全班同学都兴奋不已,原来南科大已经得到国际一流 学校的关注。
加州理工学院的官方网站上,有这么一句话:"Caltech students are gifted in math and science and also are good test takers. Caltech students are not only good at math and science; they love those subjects, too."它的意思是,加州理工学院喜欢的学生,不仅仅是擅长理科的人,更是真正热爱这些学科的人。这句话深深打动了通晓。她说:“南科大教会了我如何热爱科学,这将使我终身受益。作为南科大第一个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我一定会努力奋进,为南科大、为中国学生争光。”而在何佳清教授看来,通晓还有无限 的潜力,到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未来希望成为南科大教授
对于未来的设想,通晓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能在科研工作中获得成绩,未来能够回国效力,培养更多的人才,用科学技术改善中国的环境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她停顿了一会,深情地说:“如果10年后可以回到南科大来当教授,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撰稿:蓝海 庞翠琼 摄影:蓝海)
加州理工学院简介: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为Caltech/CIT,校园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市区东北郊,是全球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 2012-2015年全球大学排名中连续四年位列第一。这所久负盛名的科技理工类学院创建于1891年,尽管占地仅有50.18公顷,学生规模仅为 2100人,却拥有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其教授和毕业生中有33人34次获得诺贝尔奖。20世纪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大师周培源、钱学森、谈家桢都曾经在加 州理工学院求学并且获得博士学位;应用数学奠基人钱伟长院士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做过博士后研究。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费曼、密立根、盖尔曼,著名的天文学 家哈雷、遗传学的鼻祖摩尔根、火箭专家冯·卡门都曾执教于此。